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课堂
面对校园攀比现象,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从我们的孩子走进幼儿园、进入集体生活的那一天开始,从众心理便开始伴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到青春期就更加强烈了。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攀比风愈演愈烈,让很多孩子迷失其中,更让工薪阶层的家长们苦不堪言。

当我听说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了买一个苹果手机而不惜卖肾,有的少女为了贪图享乐而去当“援交女”时,真是感到无比的心痛!健康和人格尊严不胜于那些名牌奢侈品吗?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



作为工薪家庭的孩子,如果硬要跟富裕家庭的同学朋友攀比,会输得很难看。特别是今天,我的女儿在耶鲁读书,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境都非常富有,甚至来自豪门。如果陷于失望、惭愧,总想着攀附,她拥有的是怎样的大学生活?好在,从小我们夫妇就对她说:“让我们祝福别人的富有,坦然接受自己的境况,爱本来的自己,爱简单的生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你的人生便会有满满的喜乐。”

破手机为啥不能用?物质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

记得10多年前,我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一次小区的颁奖活动中,一位五年级的妈妈问我女儿用什么牌子的手机,我说女儿没有手机,外出时为方便联系,我们会给她一个爸爸淘汰的旧手机用一下。那位妈妈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自豪地说:“我女儿用的都是最新款最贵的手机,她在电视台培训班的同学都用和她一样的手机,我用的是她换下来的手机。思琳怎么能用那么破的手机呢?”那语气,仿佛我犯了虐童罪似的。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不是买不起一部最好的手机,而是不想给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用她爸爸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玩物丧志”。我希望在女儿小的时候引导她去追求知识和真爱,让她在学习文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让她在父母满满的爱里获得自信和平安,更想让她明白:物质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只有心灵的快乐才是真实而恒久的。

巴菲特那么有钱,他要捐出460亿美元给世界,自己却一直开着老旧的汽车,住在俭朴的房子里。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家说:“我其实和所有人都一样,我可能比你有钱,但钱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同。当然,我能买得起最奢华的手工制套装,但衣服穿在我身上却显得廉价。比起100美元的大餐,我宁可吃冰雪皇后的冰激凌……”他对物质的需求如此的简单,那是因为他内心富足强大。他把自己当作礼物奉献给世界,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阅读让孩子有了抵御物质诱惑的底气



“你要明白仁义、公平、正直,你要以知识为美。”

在女儿思琳很小的时候,我和先生便这样反复教导她。书是女儿成长中最好的朋友,我们给她的生日礼物经常都是书,每天晚饭后去散步,都要在小区的书店里看一会儿书。她5岁时有一次表现不好,我生气地表示要把她的书扔掉。只见小妞紧紧地抱着她的书哭着哀求:“求求你,不要扔我的书啊!”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当时眼圈就红了。

从小培养的阅读习惯,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大大降低了女儿对物质的欲望。女儿不挑吃不挑穿,抱着本书就快乐得不得了。长大后还常常说:“妈咪,我特别喜欢我们家到处都是书,茶几沙发哪哪儿都有书乱乱的那种感觉,我看到别人家整整齐齐没有书就觉得怪怪的,太没有生活气息了。”

我一个朋友说:“思琳特别容易满足,请她吃饭好开心。”其实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能看到自身的渺小,越容易谦卑和满足。当我们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鼓励他们专注地向着标杆直跑时,孩子就能抵抗住各种物质的诱惑。

思琳读初二那年,爸爸推荐她读了女作家华姿写的《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对她影响非常大。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德兰修女对贫苦人群的关怀和大爱超越了国界跨越了宗教,她物质上的贫穷与她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所产生的反差,让思琳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她也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对世界有贡献有影响力的人。

不介意穿二手衣一样能获得美国富二代的尊重

所以,思琳虽然中学阶段读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面对一群爱美的同学,哈日哈韩的潮流,但她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跟风、不羡贵。

思琳读高一时,有一次陪她回附中办事,在下楼梯时迎面而上的一个人非常热情友好地跟女儿打招呼,我说:“这位老师好漂亮,对学生这么热情,真好!”女儿笑了:“老妈,这是我同学好不好?”我傻了,学生能打扮这么成熟啊?女儿说:“开学排队注册时才精彩呢!我们班一美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烫一大卷发,拿一名牌手包,被保安叔叔轰,这是学生的队伍,家长请到那边去!”“还有,有些女同学上课时用书本挡着,画眼线描眉涂唇膏,好玩着呢!”我说:“那你这么丑这么幼稚,怎么好意思在附中混啊?”女儿说:“你女儿我内心强大,幼稚儿童欢乐多!”

思琳不喜欢逛街,也没有时间逛街,因此在考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自己去买过衣服,都是我买啥她穿啥,或者是我的朋友和干女儿送给她的衣服饰物,无论新的旧的,都高高兴兴地穿着。最近女儿还告诉我,她耶鲁的同学问她是否介意穿二手衣服,女儿很坦然地说“不介意,只要合适就行,我经常穿亲戚朋友送的衣服”。

思琳刚去美国留学时,我最担心的就是她不会花钱,因为她对钱没有概念,在家时只会在楼下市场买菜和水果。虽然每次出国旅行都是她负责在各大网站搜廉价机票和性价比最好的酒店,但对生活用品却没有购买经验。留学后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我的远程指导,现在她已经很有经验和主见了,知道货比三家,也会享受一个人在纽约逛街买打折衣服的感觉。

女儿大一时的室友艾丽是个欧裔美国人,三代耶鲁生,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是耶鲁毕业的,家住纽约曼哈顿大都会博物馆附近,高中曾在瑞士留学并修过时装课程。女儿对我说:“艾丽用的包包都是普拉达和LV这样的大牌,她拿起来是那么的自然和随意,一点儿都没有显摆的意思,不像中国的同学。”而我最开心的是,女儿竟然说得那么自然和随意,完全没有一些同龄人羡慕嫉妒恨的表现。要知道,我给女儿带去耶鲁上学的几个包是在淘宝用每个15.9元买的手工作坊出品的麻布包。



女儿留学前,背着那个15.9元的布包去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跟耶鲁新同学聚会,回来说有同学说她包包好看;女儿背着它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老师家道别,张老师对那个廉价的包包爱不释手。我告诉女儿:“这就是个性魅力!当你穿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当你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时,无需追赶潮流,你就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一个来自中国工薪阶层的女孩,天天面对一个美国富二代室友,普拉达与麻布包相安无事,女儿活得很坦然,因为她知道“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的丰厚”。女儿说,有时室友在衣服搭配上会征求她的意见,女儿就会笑:“你这个时尚女魔头还用问我?”室友便回答:“我知道你有品位。”

活出真实的自己,无需名牌,一样可以赢得富二代美国同学的尊重。因为,那个自尊自重自爱的孩子本身就是名牌!

上天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计划,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天分和优势,做独特的自己,而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外在的物质追求上,“你就是最高贵的奢侈品”。

文/林静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报》,如需删除,请联系info(at)makc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