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养”是近几年国际上流行起来的一种年轻一代父母新的育儿方式:几个共同道合的家庭组成拼养团体,在每个周末或假期轮流由一对父母照顾小组中的孩子的学习和课外活动等。
今天我们分享台湾样本:一个名叫“圈圈圈奇妙旅程”的亲子共学团体里的一位活跃成员小刚妈妈,讲述一帮台湾父母高呼“不要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之后的“拼养”思考与行动(他们有时给孩子们外聘老师),同样值得大陆父母们借鉴。
▋首先问自己:你希望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后生活
我身边的很多双职工家庭,孩子一放学都去了辅导班。但我认为,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是在学校、辅导班间转换学习场所,只做知识性的学习。
童年只有一次,我希望孩子下课后能去亲近艺术文化活动,接触大自然,培养对生活、对人的热情,学习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上不完的数学课、英语课……
▋与其说挑孩子的学伴,不如说是在挑协作的家长
一开始我在先找学伴,还是先找老师中犹豫不知所措,后来我决定同时并行,第一任老师是在育儿网站上找到的,我也会在个人博客上张贴寻找学伴的文章,很幸运的,我找到了四名学伴。
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家长希望孩子在共学学到的基本精神,要先沟通清楚。还有最常碰到的问题——在面对孩子争吵时的处理态度,大家能否用平常心面对,这是让共学是否继续走下去很重要的因素。
▋老师家长,一定得往一个地方使劲
我们不会限制老师的学历。我直接在网上刊登寻找师资广告,还安排了一个试教的时段(“拼养”中孩子们的老师有时由家长担任,有时就需要家长朋友们一起外聘老师),邀请共学家长,与孩子列席,直接让应征者试教,再由家长面谈并讨论决定人选。
不预设老师的教育背景,是因为我们看重老师的个人特质与教养观念,在试教过程看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我个人觉得试教对于如何选择老师有很大的帮助。
初期是磨合期,家长、老师、孩子都在学习,进步是很缓慢的。但家长要意识到,“学习”是孩子的责任,不能丢给老师,自己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应付的细节与突发状况愈多,家长愈需要和老师开诚布公的沟通。
这要求父母的深度参与,对于忙碌工作的父母而言是一项负担,但只要家长本身有玩心,收获的价值也将是惊人的。如果实在没办法参与,可以请阿姨接送,但一定要保证定期参加集体活动。
▋“学习”千万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
在课程方面,我们给老师很大的空间。只在共学会议中讨论执行细节。下面是我们的一周活动安排:
周一:每日运动时间,活动包括骑脚踏车、篮球、羽球、足球、直排轮及暑假的游泳。
周二:让孩子浸泡在图书馆中,一开始孩子会忍不住在图书馆玩耍,到现在可以安静看书,帮图书馆志工将书籍归位,或利用图书馆的计算机查询书籍,认识了图书馆书籍编排的方式。
周四:固定户外教学日,善用身边的公共资源,如博物馆等,出门前老师会跟孩子讨论使用何种交通工具,跟孩子分析交通花费与时间,有些活动会事先做功课,有些活动则是参观后的延伸教育素材。
其他活动:小老师授课时间,让孩子自定义上课题目并准备内容进行分享;孩子自定义共学规矩,例如上厕所要关门、说话要轻声、遇到红绿灯要停下来等老师,违反规定要扣圈,表现优良可以加圈,每月结算圈圈数,可以到文具店兑换等值的奖品奖励;当小老板,参加小区的跳蚤市场活动,从物品的定价、海报设计、拍卖时的分工,到拍卖所得的运用……
▋一个“拼养”组织,当然也要学会算经济账
固定支出有三项:
老师的师资:为了找到人才且能留下人才,我先了解坊间辅导班老师的薪资、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间,当作参考订出老师的薪资。因为有不少家长可以平摊,我们出的薪资一般都比市面上的要高出不少。
场地费:给提供场地的家庭。一起学习,就得有大本营。最好选择空旷明亮一些的,方便打扫最好。注意,可以把打扫也作为“共学”内容,不然爸妈们回家看到就要“晕”了。
交通费:接送孩子下课的司机。
不固定支出:午餐点心费用、户外教学交通费、欣赏表演的入场费、DIY课程材料费
运作一个自学团体虽然经常会发生不少烦心的小事,比如接送阿姨临时有事、小孩打架、和老师沟通不到位等,但只要和其他家长伙伴一条心,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以上5条即是我们宝贵的实战经验。其根本还是希望为孩子的课外生活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